配色方案
全省检察一体化门户网站导航

《法治周末》从个案突破到系统治理的十年进阶

【字号:    】        时间:2025-09-01      作者:  

  盛夏时节,湖北省黄石市下陆区团城山片区的雨污管网治理现场热火朝天。8月4日,下陆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再次走进施工现场,工人们正在更换修复污水管网,开展清淤作业。

  去年4月,下陆区检察院就老旧小区管网混错接、排水设施不规范、污水直排磁湖等问题,启动行政公益诉讼程序、发出检察建议,并参与管网改造联席会议,持续跟进监督。今年,当地政府争取到2.3亿元项目资金,启动综合治理工程,预计年内完工,污水入湖隐患将被彻底消除。

  十年来,从磁湖之滨的违建清零到网湖湿地的候鸟回归,从滨江码头的蝶变到红色历史建筑的“重生”,在湖北省黄石市这座长江中游的重要功能节点城市,该市检察机关将个案办理转化为系统治理的“黄石样本”,以检察公益诉讼掀起生态修复的绿色变革,以法治护航着城市转型升级。

  图为8月4日,黄石市下陆区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到团城山片区“厂网河湖一体化”综合治理工程现场了解施工进度。胡少俊 摄

    拓  域:从法定领域到全域覆盖

  位于黄石市阳新县东部的网湖湿地,每年都会迎来大批珍稀水禽越冬种群。2014年至2016年,某企业违规投肥导致总磷超标,水体富营养化严重。2019年,阳新县人民检察院提起全国首例“投肥养殖类”民事公益诉讼,法院判令被告赔偿生态修复费194万元,并公开道歉。

  “案件办理不是终点,生态修复才是核心。”办案检察官告诉《法治周末》记者,近年来通过持续跟进监督,网湖湿地的水质已稳定在Ⅳ类,部分区域达到Ⅲ类。今年,网湖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实践基地也正式启用,为湿地保护提供更为坚实的司法保障。

  十年间,从“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”这一传统法定领域起步,黄石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始终注重以个案突破带动系统治理,逐步构建起“4+10+N”立体化办案体系(4个传统法定领域+10个新增领域+N个新兴探索领域),将法治守护触角延伸至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。

  在文物保护领域,该市西塞山区油铺湾1号徽派建筑修缮公益诉讼案的办理,推动红色文物“重生”,让历史记忆得以延续。

  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,由黄石市检察院办理的全国首例过度医疗民事公益诉讼案,直指医疗领域的公益侵害,为规范医疗行为提供了法治样本,并被最高检、中国消费者协会评为典型案例。同时,面对一个横跨多省、销售额超200万元的家族式假药团伙,黄石检察机关不仅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,还运用民事公益诉讼追讨近300万元惩罚性赔偿。

  此外,针对知识产权保护、招投标监管、建设工程转分包规范等新类型案件,黄石检察机关也不断将其纳入深化拓展范畴,让公益诉讼始终紧跟社会需求。这不仅是法治范围的延伸,更是对“公益无小事,守护无止境”理念的践行。

  十年间,黄石市两级检察机关共办理2138件公益诉讼案件,其中97.46%的案件通过诉前程序高效解决,既避免了诉讼资源的浪费,也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根源治理。

  图为8月12日,黄石市西塞山区人民检察院干警到西塞山油库2号码头开展生态环境整治“回头看”,向当地农民了解“江边种菜”整改成效,查看植被恢复情况。谭蜜 摄

    提  质:从个案办理到系统治理

  2020年,某企业未经批准,在阳新县某工业用地上建造商住楼并对外出售,某行政机关却仅罚款10.2万元。这起行政处罚案件,因阳新县检察院的依法监督,最终在2023年促成629万元违法所得被依法追缴,成为行政公益诉讼护航城乡规划管理的典型范例。

  “行政处罚要查明案件事实,涉及多个行政机关时,要厘清各自职责。我们办案时厘清了行政协助行为的法律边界,确立了某行政机关对规划认定意见的独立判断权。”阳新县检察院承办检察官告诉记者,上述案件中,该院通过“诉讼确认”的监督模式,既纠正了机械执法问题,又推动相关部门完善了土地执法协作机制。

  十年来,黄石检察机关充分履职,对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、履职依据、执法程序及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全面且严格的合法性审查,通过精准监督,促使行政机关不断规范履职行为,提升依法行政水平。在税务、自然资源等多个领域,通过精准监督,推动部门协同合作,税务机关等成功征收耕地占用税3.06亿元,土地出让金1.2亿元,为维护公共利益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
  记者了解到,如今在黄石,检察机关与生态环境、自然资源等部门的常态化联席会议已成机制,专家学者为复杂案件提供专业支撑成为常态,社会组织、公众也纷纷参与公益监督,形成“检察+行政+社会”的多元共治模式。

  十年磨一剑。黄石检察机关用一个个扎实的案例,让公益诉讼工作不断提质升级,从精准监督个案、纠正执法偏差起步,逐渐走向明晰权责边界、完善协同机制、构建治理体系的法治实践进阶,最终为公共利益筑起越来越坚实的保护屏障。

    深  耕:

  十年公益诉讼绘就法治新画卷

  “以前,上窑码头堆着小山似的建筑垃圾,现在成了江滩公园,散步时能闻见青草香。”家住西塞山区的市民王师傅,见证了这个长江汽渡码头的“重生”。

  2020年5月,西塞山区人民检察院得知,已停用的上窑码头被非法倾倒大量建筑垃圾,威胁长江行洪安全,遂制发检察建议督促整改。因汛期延误,该院征询专家意见后同意延期。然而,次年2月,该院发现整改依然未落实,果断提起行政公益诉讼,法院最终判令限期整改。从线索发现到持续监督,再到依法诉讼,检察机关用耐心与决心,让长江岸线的“疮疤”得以修复。

  在上窑码头的上游,沈家营码头已是集花海、草坪、滨江步道于一体的“网红公园”。这座曾日夜繁忙的转运码头,在检察机关和当地政府的协同发力下,不仅完成关停拆除,更解决了硬化地面未复绿问题。

  十年间,公益诉讼检察在长江码头整治中持续发力,从单点整改到连片治理,让长江岸线黄石段实现水清、岸绿、景美,人居生态环境完成质的飞跃。

  从长江岸线到内陆湖泊,公益诉讼检察十年间的治理触角不断延伸,破解了一批“历史遗留难题”,磁湖沿岸的变迁便是典型。2018年,针对磁湖沿岸13年未解决的违建问题,西塞山区检察院精准地向5家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,推动联合执法拆除违建、清理垃圾。该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典型案例,并被写入最高检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报告。

  在大冶市(黄石市下辖)的尹家湖,检察机关发出建议后,盘踞水面的施工便道、围堰被彻底清除,如今尹家湖公园成了市民散步、健身的首选。

  十年深耕,公益诉讼检察在黄石结下累累硕果。十年来,在黄石公益诉讼检察条线,有9件案件获评全国典型案例,22件案件入选省级典型案例。每一份荣誉的背后,都是对公共利益的执着守护。

  “我们将以更高站位擘画全市公益保护新格局,以法治之力织密生态、文化、民生多维度保护网,让公益诉讼成为守护黄石绿水青山、传承红色文脉、增进民生福祉的坚实法治屏障。”黄石市检察院党组书记、检察长项金桥表示,该市检察机关将以系统治理思维深化提质,用检察监督的“刚”与社会共治的“柔”相融合,让法治阳光照亮每一寸需要守护的公益净土。

00:00/00:00
倍速播放